“十面埋伏”直逼地板行业改革

2021-04-19

目前,地板市场陷入低迷,作为曾经高速发展,飞快崛起的家装行业,地板行业过早地迎来了“寒冬”。众多地板企业深陷“十面埋伏”,腹背受敌的战斗状态使得不少地板商家在求生存的道路上“丢盔弃甲”。

地板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哪怕三令五申,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并没有得到改善。同质化的怪圈在家居行业盛行已久,并愈演愈烈,以明显增长的趋势波及了家具、门窗、地板等行业。

在地板行业,同质化主要体现于不同品牌的地板产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从而出现了“同质化竞争”,主要指地板领域存在大致相同的类型、制作手段、制作流程、传递内容大致相同的各类信息。

低价一直被地板企业视为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尤其在同质化相当严重的今天,地板市场价格战风起云涌。压低自身售价以打压对手,获取市场占有量,从一定程度来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危害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价格战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来获取营业额的增长,无异于饮鸩止渴、竭泽而渔。如果企业长期实行低价销售,利润减少,相应也会减少在研发、技改、营销、管理等领域的投入,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使得企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激烈手段,地板企业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除却同质化和价格战,地板行业还受到来自品牌的压迫,国内大品牌依旧占据着市场的主要地位,大多地板企业从大品牌口中抢食,实力实在悬殊。“内乱”未平,又有“外敌”入侵,不少国际品牌纷纷跻身中国市场,加大了国内地板企业的生存压力。

地板企业在艰难的处境中“步履蹒跚”,从泥泞中晃晃悠悠地走来。想要将“一路荆棘”化为“一路鲜花”,还得依靠行业“劈山造路”,地板行业改革刻不容缓。地板行业的现状亟需改变,只有改革菜能救地板企业于水火。

精选阅读

插上腾飞的翅膀 橱柜行业改革势在必行


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民营橱柜企业最大的优势是产权明晰,动力强劲。但是这个优点的另一面是产权封闭、势单力薄。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许多民营橱柜企业看到自己的弱点,开始进行资产重组、资源整合。此外,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等也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创新,如果只是单方面的改革突破,还是难以取得成效。

管理的改革创新

在橱柜产业,很大部分是家族式企业。家族企业不能否定,但是家族式的管理就不行了。在企业发展初期阶段,家族式管理迎合了企业发展的需要,经营灵活,成本节约、决策高效。但随着企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原来的家族式管理已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导致人才、生产、营销、市场、品牌等方面的管理难以有成效。

技术的改革创新

橱柜企业对技术创新是“有动力,缺实力”,不得不给人家OEM贴牌或者做低端产品,真正搞自己研发的东西少,掌握核心技术的少之又少,所以没有定价权。这个问题和第一、第二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制度没有改、管理没有改,创新的问题也不易解决。要在解决制度和管理问题的过程中,吸引一大批人一起创新。

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

目前,橱柜企业在经营方面的最大本领就是打“价格战”,往往搞得“两败俱伤”。许多企业没有形成一个链条,没有可靠的、有特点的供应、销售渠道,市场操作、营销模式都是千篇一律。因此,在经营模式上橱柜企业亟待创新。

风险防范的创新

现在,一些橱柜企业平常自我感觉都很好,一旦危机来临,就感冒了,企业效益持续下滑,有的甚至处在亏损倒逼的边缘。所以,橱柜企业一定要有防范风险的措施和机制。在这方面,橱柜企业不能一味地埋怨环境不好,要从自身的找原因,进行自身的改革。

思想观念的改革创新

意识是行为的指向,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最关键还是要落实到思想观念的改革,如果没有思想观念改革这个前提,其他改革和发展都将就会受到阻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可能会沿着开放和经济自由化方向走,给予民间更多的机会,让社会在经济上有更多的参与。这无疑给了橱柜企业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如果企业还延续旧有的思想观念的话,未来之路也将更加艰难。因此,当前橱柜企业需破除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加大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树立大胆创新、敢闯敢试的进取意识。

对于橱柜企业来讲,未来十年将是以产业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特征的新时代。对企业家来说,要在一个新时代获得成功,就必须改革创新,转变新时代的思维惯性,需要改变企业成长模式,从大规模制造、渠道为王,铺天盖地的促销,转变为更加关注客户需求本身,更加关注细分市场和深度服务。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及市场环境,橱柜企业该是时候去改革了。

一面浪费一面抱怨成本高 地板行业怎么了?


不想长大,缺乏战略支撑

地板企业抗风险能力太差,主要的原因在于自己不想长大,最起码,有很多地板企业只是想着发一笔横财、赚一笔块钱而已,这样的企业从未想过长大。说他们不想长大,更多地是强调一种缺乏战略支撑的管理制度,在这种大环境中,短期内看似能节约成本,但常常因决策的频繁转换,而造成巨大浪费。

首先,短视的企业比较容易在决策时摇摆不定,因为没有长期的战略方向,管理者常常抱有“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心态,但消费市场天然带有不确定性,真正等到订单姗姗迟来之时,留给企业准备的时间已经非常少,这种状态下,管理人员不得不走一些非常规手段。比如兴建厂房,需要符合国家消防规范,向消防局报建,但因工期紧张,只能打擦边球,而且品质也会因此受到比较大影响,一旦出现品质异常,工厂常常需要付出4倍的成本进行返工。

其次,由于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地板企业在购买关键设备、构建关键车间时,常常只顾眼前的需求。像一场赌博,随着科技在发展,这种博弈输得机会越来越大。毕竟,他们不想长大,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另外,工时的浪费也是中国制造业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在劳动密集企业里,人头从来不是问题,企业规模一大非常容易让管理者产生官僚思想。企业的组织大了,领导就会变多,信息传递的中转节点就会成倍的增加,而消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会因层层盘剥而大打折扣,中层管理者权利欲望膨胀,高层管理者更多的时候是一个聋子和瞎子,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人才培养体系“营养不良”

库存高企、设备老化、厂房的重复施工,都不足以彻底摧毁一家企业。相比之下,地板企业对人才、对创意的浪费才是最致命的,如果说原材料、设备的浪费,好像断胳膊、断腿、流产等硬性疾病,而人才的浪费就更像是失眠、營養不良,这种伤害经年累月之后就会产生质变,而等到发现时,就再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显然,多数地板企业的人才以及培养体系都有点营养不良,他们没有把机器变得智能化,没能让他们越来越像人,反倒是,把人类变得单调、无趣,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师承日本的台资企业,依葫芦画瓢的大陆企业,通过一个个动作分解表,把本来比较复杂的工作变得非常简单,这种工作分解的模式这有利于工厂管理,也有利于公司控制成本,毕竟,老板们可以精准地维系最低工资标准。每天干着不用思考的工作,员工自己也不好意思要求加薪的,于是,在这种工作环境中,中国制造企业就失去了“培养人才”的职能。

制造中国、浪费中国,或许地板企业先不用急着崇拜工业4.0,只需要进一步导入精细管理,把这些生产中的浪费逐一消灭,地板企业的利润率可能不会这般惨淡,更关键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里,管理者要担负起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让年轻人的精力释放到最需要的地方,让创意变成现实,让产出更加多元化,如此,企业利润率何愁上不来?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