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环境变革 地板行业百舸争流局面或将打破

2021-01-05

市场环境低迷

多年来,家居建材市场一直被认为具有销量高、利润大的特点,业内人士将这一现象称为“高毛利时代”。在以前行业利润达到50%一点都不足为奇,甚至有的商家毛利润能达到90%以上。然而,对于当前十分严峻的市场形势,地板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及经营者都一致承认“高毛利时代”已经成为历史。首先是市场格局被改变,行业内打“价格战”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商家为了店铺能够生存下去,不得已将销售价格一降再降。利润降低,而成本却一涨再涨。大到租金、原材料价格,小到运费、手续费,无一不是轮番上涨,让本已艰难的家居人欲哭无泪。

市场的低迷其实本身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那些注重创造品牌优势,不断优化工艺、提升服务的企业自然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的市场份额也会相应增加。而那些质量不稳定、服务不完善、成本控制不当的生产企业或经营商,就不得不面临市场份额被逐渐挤压缩减的局面,甚至被迫退出家居舞台。

互联网冲击

当前互联网平台对家居建材实体店的冲击相当严重。业内专家表示:“互联网对实体店的冲击不仅仅是导致顾客分流,更重要的是让产品售价持续走低。因为互联网销售平台的运营成本低于实体店,而实体店想要和网店比价格,那只能选择牺牲利润。”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出现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大量出现,会让各品牌产品的价格更加透明,产品质量优劣也更具有对比性,这对规范行业秩序和创建品牌优势都十分有利,消费者选购地板产品时也将置身于一个更为公平的环境中。

消费升级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落实,中国正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消费者从应付生活转变为经营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也正是传统的生存性、物质型消费开始让位与发展性、服务型等新型消费的过程。在未来的家装过程中,消费者势必会更加注意产品的品牌效应。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配套服务、良好的社会口碑是赢得消费者青睐的重要保障。

人才作用凸显

人才是企业所有决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人才是影响品牌效应与企业创收的重要因素。人才对企业的作用在整个行业处于顺境中并不明显,甚至经常被忽略,但是当行业发展呈现全新局面,品牌集中度日渐提升的形势下,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就会被无限放大。

以店面导购为例,在之前地板市场处于利润高、销量大的时期时,很少有商家为雇用导购而发愁。那时经销商对导购的要求十分简单——只要形象尚可、口齿伶俐就行。但是现在的经销商对导购的要求显然严格了许多,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还要能够掌握客户心理,融入企业文化等。业内商家纷纷感慨:“招聘导购倒是不难,但是要选一名好导购真是太难了。”对人才梯队的培养,其实现在很多地板企业已经开始了,而行业内优秀的地板企业早在5年1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行业持续变革,市场竞争加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未来地板行业的发展在经历一番大浪淘沙般的洗礼后,品牌集中度必将得到显著提升,没有品牌优势的产品极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到时候,地板行业便不会再是百花齐放了,而是一山难容二虎。

小编推荐

地板行业涨价不易 未来或现“大而强小而美”局面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地板行业涨价不易

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地板市场逐步向具有品牌、渠道和供应链优势的企业集中。此外,据行业人士分析,新一轮涨价潮已经来临。不少地板企业已经发布新一轮价格上涨通知,上调部分产品价格。不得不说,在竞争越发激烈、洗牌越发频繁的当下,原材料涨价,无疑让本就越发“薄利”的地板企业更加“雪上加霜”。对此众多企业立场各异,意见不一。业内人士表示,对涨价并不需要太担心。因为“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不取决于成本因素。”宏观经济决定了行业供大于求,市场经济下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因此,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地板企业想要上调价格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专注细分行业,走“小而美”路线

据统计,员工数不足250人的企业在德国企业中占88%,超过1000名员工的大企业仅占2%。尽管规模小,但企业实力雄厚,注重创新,超过100年历史的企业比比皆是。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专注于某个领域或某项产品,有很多“小公司”、“慢公司”,渐渐成为拥有百年以上历史、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除了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也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克服浮躁心态很重要,相比较于德国,中国有些企业不顾自身实力,一心要做大,结果发展得并不顺畅,结束也很快。

地板企业只有聚焦才能真正做得好。未来中国一定会产生很多“小而美”、专注于某个领域的企业。无论是实木地板、强化地板还是地热地板,如果选择一个领域慢慢做强做好,才会真正了解用户需求。

未来能够存活发展的地板企业有三类:第一种是规模化的地板企业;第二种是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品牌企业;最后一种是具备成本竞争优势的代工企业。当前,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结束,未来地板行业必将由分散走向集中。

首个电商物流标准出炉 地板行业或将受益


第一、各方职责明确划分

电商物流和传统的物流存在很多不同。在网购地板的过程中,消费者时常会发现电商或者商家、物流企业,大家之间的职责、权利义务关系界定不清楚,经常会导致纠纷的出现,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个标准有助于理清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以后出现纠纷的时候可以明确各自之间的责任,让消费者省心不少。

第二、提高电商服务质量

商务部联合六大部委发布的《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提高电商物流的服务质量。伴随消费需求升级,我国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超过50%,当前已跨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意味着消费转向了更高一级,会要求地板企业提高服务水平。经历了价格战、规模战,地板行业最终还要回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服务质量提升的路上来。而制定这个标准能够规范服务流程,提升地板商家服务质量。

第三、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当前,地板市场本身尚不规范,传统物流、自建物流、快递,模式、服务质量各不相同,市场主体良莠不齐,消费者的体验也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标准是政府制定市场经济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应该制定全行业统一的基本要求,作为所有行业必须遵循的规范,对提升地板行业水平,促进地板产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每年的双十一、双十二都是电商的狂欢盛会。不过,往往狂欢过后,随着而来的退货率和投诉问题就急剧上升,尤其是像地板这种商品,网购起来仍有物流、售后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规范》对地板电商市场的开拓十分有益。

终端销售大变革 工厂店或成地板行业新趋势?


工厂店让客户看到全线产品

近年来,地板品牌商在布置展厅时,越来越重视体验感,他们力求将店面布置出家的氛围。因为不能简单的罗列摆放,所以大部分地板知名品牌,几乎都面临着卖场内一家店面难以容纳全线或多个产品系列的现象。据了解,像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知名家居卖场给到一家一线地板品牌的店面面积大概在200平方米至300平方米左右,这种规格的店面,一般只能容纳2至3个产品系列,想要将此品牌旗下的各个系列产品全部展示出来,几乎不太可能。

“为了更好地利用本就有限的展厅空间,企业在布店的时候,会根据卖场之间在定位上的差异,以及周边居民的消费水准,来安排哪个系列的产品入驻哪家门店。”某企业总裁表示,消费者在卖场里看到的,只是企业某个或者某几个系列的产品,并非全貌。让客户看到品牌旗下全线产品,也是不少地板企业打造“工厂店”的初衷。

开设工厂店是“被动选择”?

外界猜测,伴随市场寒冬的来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愈发凸显,当地板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这也预示着曾经体积庞大、需要付出高昂资金成本的独立店越来越难做。在不少人士看来,企业开设工厂店更像是一种“被动选择”。其实,在地板行业,像圣象地板等一线品牌都在工厂设有产品展示专区。尽管对于“工厂店”这一叫法,企业各自看法不同,但是从店面功能上来讲,它们都承载着接受全国代理商参观、合作客户参观、顾客参观和媒体参观等功能,而且有些企业还会将工厂店作为店面销售人员的培训基地,综合利用率很高。

然,工厂店纵有千般好,但有一点始终无法逃避——远。因为位置偏远,不论是代理商还是消费者,都需耗费大量时间前往。地板企业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在工厂设店,而不是在卖场开大店呢?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各家居卖场店面租金价格相差悬殊,而同一卖场中不同铺位的价格也不尽相同。“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家居卖场,其平均租金大约在每年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想要开一家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单租金成本每年就要花费至少60万元。”这位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工厂店来说,因为是企业的自有工厂,所以不存在租金问题。他们的运营成本主要由人员费用、水电费用和店面的折旧费用组成,而这些费用的支出总和,要远远低于店面的租金费用。

工厂店或成地板行业新趋势?

不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做不了工厂店。有业内人士说,工厂店模式,看似好复制,其实又不好复制,关键看企业舍不舍得投钱。没有亿元量级的资金积累,“工厂店”就是空谈。“想要将工厂店做起来,暂且不提产品技术问题,没有几个亿的资金是很难实现的。”业内资深人士说。而对于独立店和工厂店之间的平衡与取舍,业内人士表示,不论是工厂店还是独立店,它们在短期内都很难取代传统销售渠道,对于地板企业来说,这些不同类型的店面只是扮演着一种新型营销方式的角色,一切都是为了增加销量。

事实上,工厂店、独立店抑或是网上开店,无非都是为了丰富品牌的销售渠道,在资源整合的同时,达到增销量、促增长的根本目的。“工厂店的兴起与其说是一种潮流,不如说是被市场寒冬逼出来的。”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工厂店就意味着低价甚至底价,认为这是厂商主动让利的行为,“但事实上,这是企业不得已之举。其目的与去库存、抢市场不无关系。”该业内人士同时指出,对地板企业来说,工厂店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把“双刃剑”。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