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市场频繁促销 消费者难以引起“好奇”

2021-05-06

今年,随着地板一二线市场的渐趋饱和,再加之城镇化建设的日益显著,企业渠道下沉成为行业发展又一推力。再加上,自今年“双十一”以来,线上线下打得火热,“渠道”成为了眼下的热门话题。

企业需寻求精准定位

目前,一些地板企业虽然有良好的产品质量,但在品牌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造成此局面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企业规模,也不是企业实力,而是企业在经营方式和经营思想上出了问题。在品牌建设上缺乏清晰定位,缺乏坚持、期望快速见效、网点迅速上升,遇到风险急速掉头等,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频繁促销消费者难以引起“好奇”

随着中国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地板产品需求愈发旺盛,为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地板企业各出奇招,白热化的竞争一方面让品牌营销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企业面临着日趋同质化的营销瓶颈压力,促销活动遍地开花,甚至无促不销。虽然这也说明了行业正在日趋成熟,但是相近的产品和价位、几乎雷同的促销和推广方式,也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到审美疲劳,无所适从。

诚挚服务打造品牌影响力

近几年,地板行业的品牌意识日渐觉醒,仅从明星代言热的兴起也可见一斑,随着中国国内中高端地板市场竞争的加剧,有品牌的企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信赖,主流企业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市场萎缩、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消费者回归理性的背景下,地板企业也应以更透明化、更理性化的经营方式作出回应,以诚恳的态度和专业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尊重和认同,这正是地板企业乃至整个地板行业走出低谷的最大前提。

精选阅读

地板促销市场 质量和折扣都让消费者“无从下手”


年末年初,小编走访了几家地板专卖店,几乎店内所有的产品都是大同小异的状态,折扣优惠到处都是,有的甚至是打4折,在一家“某某”牌地板店铺内看到,一个价目表上标注为325元的地板,经营者称只要170余元就可成交。可见,某些地板产品在定价时暗藏的“水分”有多大,虽然有很多地板商家进行了强有力的折扣,但是利润仍旧是十分可观的。

品牌档次不一产品种类复杂

在几家大型家居市场发现,各种品牌、档次的地板琳琅满目,随着消费者对地面铺装的重视,地板的花费也随之水涨船高。每个品牌有高中低三个档次、十多个品种的地板。其中,标价数百元的地板产品不在少数。

地板检测方法不一或成商家忽悠消费者手段

业内人士向透露,目前市场上的地板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分两种:一是抽样检验;二是送检,即委托检验。委托检验报告中都会注明“仅对来样负责”,而不是对在售产品负责,如果是送样检验,不排除企业挑选最好的产品,甚至是从市场上购买其他厂家的产品拿到相关质量检测站检测的可能。因此,有的经销商受利益驱动,销售时把有些一级品说成是优等品,而优等品的价格是一级品的两至三倍。普通消费者仅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优等品和一级品的区别。还有个别企业为了扩大销售,直接伪造质量检测报告等。

产品认证五花八门质量难以保障

在一些地板专卖店里,商家们把质量认证书放在店堂内醒目的位置,仔细一看却发现认证机构五花八门,有“中国轻工业认证中心”、有“中国某某标志认证委员会”、有“保护消费者权益基金会”等。而认证的内容更是各有千秋,有的自称是“无甲醛地板”,有的是“绿色环保产品”。再看证书的有效期,有的为3年,有的是5年,有的甚至是10年有效等。

面对这些大大小小、国内国外几百个不同的地板品牌,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无所适从。一些商家也在利用人们关注健康、注重质量的心理,用虚高的价格、五花八门的认证以及各种借口来炒作概念。一些表面看似相同的地板,在价格上能差上百元。

多余实木地板难以退货 消费者权益在哪?


近日,家住河西的赵先生购买了一些实木地板装修房屋,总共价值2560元。但是安装完后,赵先生家里还剩下260元的地板,留下剩下的地板没有用,赵先生拿着地板去商场准备退货,但是服务员直接拒绝了赵先生的要求。

多余实木地板难以退货

“他们说我买的是‘降价商品’不给退。”“你仔细看好,合同上明明写着‘实木地板未拆箱按原价退货,已拆箱地板按原价的50%退货,辅料按原价退货,降价或处理商品概不退货’,你购买的是我们商场的降价商品,这在当时购买时已经告诉你了,因此不能退。”商场一位服务员拿出当时与赵先生签定的地板买卖合同说道。

“购买时你们明明说买多了没关系,剩下的可以拿回来退,现在为什么不行了呢?”赵先生无奈,又找到该商场的负责人马经理。马经理也说不能退。“我们商场的退货规定是不包括降价和处理商品的,以合同为准,不能退。”

降价或处理商品概不退货违反消费者权益

据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通知、声明、店堂告示对消费者作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否则其内容无效。”该商场的“降价或处理商品概不退货”的告示,违反了公平原则,是其单方规定的霸王条款,对消费者陈先生而言不合理,其做法明显违法。

消保委的工作人员表示:“该商场单方规定‘降价或处理商品概不退货’的条款,是一种不平等的格式条款,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商场不能因为所销售的地板是降价商品,获得的利润少就免除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从而加重了消费者不应就此承担的义务。”

随后,消保委的工作人员对商场负责人马经理,讲解了相关的合同法规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指出了商场的不当之处,责令该商场为赵先生按原价退掉了地板。

地板促销消费者不“感冒” 回归产品是王道


从今年的地板市场来看,“打折促销”的消息一直不断。在不少企业和商家看来,这是在低迷市场中拉升自身销量的必要举措。然而,多数消费者却对此并不“感冒”。业内人士建议,在消费者日趋理性的背景下,地板企业做好产品才是关键。

促销“常态化”加大信任危机

近年来,地板行业竞争激烈,地板市场促销活动也越来越多。在各种成本都上涨的大环境下,降价促销依然愈演愈烈,降价促销看似是广大地板企业主的无奈选择。但其实也是地板企业本身一手造成的。过多的促销的结果就是不仅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更让许多消费者对此久看生厌,而在价格无下限的大战中,很多无良商家以次充好,偷梁换柱更是让消费者对地板促销的印象大打折扣,形成了促销不可信是骗人的把戏等认识。

产品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之根本

一个地板企业要想获得发展,产品和品牌才是最重要的。在促销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一些大的地板品牌就显得鹤立鸡群。另外,在越来越多的地板企业发现品牌的价值之后,许多地板企业也大手大脚的建立自己的品牌。然而,往往在没有核心精神的品牌是没有生命的,没有生命力的品牌不是真正的品牌,品牌要有核心精神,核心精神是品牌带给消费者的一种感受,表达的是一种较为感性的东西,也就是能够带动消费者情绪的因素。不过,说到底,产品是一个企业建立好品牌的前提。

地板企业产品研发需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地板产品和地板企业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板产品的各方各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时代在更迭,消费群体也在不断的改变。地板产品年轻化也是当下的一个特点,年轻化一方面是给地板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给地板企业在把握消费需求上起到一定启示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地板企业产品研发需与时俱进。

年末地板产品大促销 消费者需保持理性


现在正值年末年初各大家居卖场进行最后促销冲刺时刻,在走访卖场时,发现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引人注意,不过总体来讲,既然是奔着促销去的,多数消费者还是更加愿意买到实实在在的优惠。不过,也提醒消费者在获得地板产品实惠的同时,也要注意从品质上考虑,不能被促销“晕了头”。

抽奖、打折、送赠品成促销永恒话题

岁末发力清仓冲刺,诸多地板品牌商与其他建材家居品牌抱团“取暖”、放手一搏。小编近日走访多家家居卖场发现,促销活动形式五花八门,有直接打折的,有购物返现金的,甚至地板也有以旧换新的。万变不离其宗,奖、送、折还是地板等家居建材企业最好念的促销“三字经”。

联手让利是今年以来不少商家采用的促销方式,既能给消费者提供全部的产品,价格也做到最实惠。由于临近岁末,清仓因此成为卖场促销的主题。“岁末冲量、成本价销售”、“工厂直供品牌抢购会”等等广告宣传不断。

据某地板企业相关负责人透露,本次元旦的“迎新年年货采购会”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备和策划,精心组织,并联合数家国际主流家居品牌厂商共同举办,参展品牌的数量、折扣力度、广告投放等方面都可以和“五一”、“十一”黄金周相比较。

除了让利,抽奖和赠品也是商家的法宝利器,“我们公司本次元旦活动早在12月7日就提前引爆,然后每周都有活动抽奖及礼品赠送,营销费用占了年度营销费用的30%”,某地板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

清仓库存“诱惑力”大

因为年底正是交房旺季,大批业主刚刚拿到新房,而春节又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恰好今年春节又比往年足足提前了10天,留给业主的准备时间大大减少。据介绍,通常情况下购买地板等建材产品,从订货到收货所需的周期较长。如果按照这一进度,业主很难保证赶在春节之前全部收货。此时,请仓库存的“现货”就成了很有诱惑力的字眼。

促销活动狂澜掀起消费者需理性

对于地板等建材市场层出不穷的打折促销,消费者又是怎么看的呢?市民何先生说,像地板、建材这种耐用消费品,全年的价格相差不会很大。有些店面虽然看似没有折扣,但只要了解市场行情,会讲价,同样可以拿到较低的折扣。因此,对于商家在节假日搞的各种优惠促销活动,他除了多跑几家比较价格之外,还会从亲朋好友的实际使用情况入手,多听听购买过的人的建议。

业内人士表示正常的装修要以自己的消费能力和生活习惯来选购家居产品,而不是盲目的攀比和盲从的无节制的“跟进消费”。尽管年末有很多打折的地板产品,还要考虑“综合性价比”,不能因打折而购买本不太适合的地板产品。面对商家的强势促销,市民要保留几分理性,不要只是冲着奖品、赠品去“冲动”消费。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