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精致化时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2021-05-04

中国地板行业在经历宛若蜕变发展之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更大的市场来满足发展的需求,渠道下沉是必然趋势。同时,多层次市场体系的端倪初显,市场构成多样性不断提高,地板行业迫切需要在市场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产业升级中有所作为。这就要求中国地板产品也必须绽放更多智慧,面临日益复杂的发展环境,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成就大市场。

地板精致化时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地板产品在智能方面一直是走在最后的,因为其产品简单的特性,无法玩出更多的花样。而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这条路似乎遥远而漫长。但转换一个思想,不能从产品上下功夫,从产业之上下手,地板企业或许能“智”行更远。

智造三步走:模式、产业、管理应步步到位

地板企业要想走出“智造”第一步,首先得回到事业的基石、企业的基石,重新塑造与时代进步匹配的价值观,成为企业公民,告别所谓低成本、低价值的传统经营模式,历练成为繁荣商业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中坚力量。

其二,地板企业应该提升“中国制造”在价值链的地位,从初级的产品模式进化、转型为服务模式,结合全球方兴未艾的信息化科技革命,走出一条通向差异化和持续发展的新路。

其三,地板企业要实现管理组织、人才和文化的传统变迁,最终奠定“中国制造”在全球地板产业和价值链的杰出地位。

而要做到这三点,绝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这需要地板企业做一个长期的部署,从内到外对企业做深层次的改革。

智造转个弯:从标准到交流,内外兼修是王道

除此之外,在准备上述三点的长期奋战的同时,地板行业也应该出一份力。行业可以组织各企业成立商会,用行业机构的权威来从上而下的进行“智能化”市场开展与管理。

地板商会可以推进全国工商联关于新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地板专业委员会的组织网络建设;加强行业致力和维权,建立行业标准,包括技术标准,质量体系标准,衣柜销售专场标准等;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行业培训工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开展有建设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从其他衣柜生产大国和进口大国的交易沟通。

只要做到这些,地板的“智造”将迈上高速发展之路,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地板精致化时代。

精选阅读

地板行业新发展:“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地板行业发展已经将近三十年,其作为家居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跟往年相比有点略显冷淡,但是其发展市场仍旧存在,房产发展所带来的刚性需求仍旧会给地板行业带来一个“春天”,只是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各大地板企业要想博得一个“彩”,还需加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地板企业需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创新不是单一的技术概念,是企业家应对市场变化、把握和引领市场而不断进行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行为。在目前房产限购没有松动迹象的形势下,多数地板企业受到的影响短期内不会减小,要想突出重围,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开拓新的蓝海。

地板企业要紧紧围绕市场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产品环保性能,加大技改投入、装备升级换代,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新产品开发、适时推出市场亟需产品,坚持订单生产、提供定制规格产品,获得国际国内相关产品和企业认证,才能做优做强、稳步发展,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各种数据表明,在地板领域品牌认可度远远高于建材业中的其他行业。未来几年,地板行业的品牌差距将越来越大,市场格局将由杂乱无序的价格战转向较为明晰的品牌竞争。

避开以量扩张 提高产品议价能力

当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统领行业的必然是自动化程度高、规模化定制、标准化生产的大型地板企业。少数全国性的强势品牌将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跨行业发展的相关品牌会成为市场新的挑战者,一批区域性的优势品牌依然会是市场的追随者,而更多的新锐品牌将作为市场的新生代不断涌现。

目前,我国地板行业还是以量的扩张为主,形成了在市场中同一水平上的过度竞争,要改变这一发展方式,就要坚持创新的理念,在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方面创新,可以积极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联合,共同开发新产品项目,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进而克服数量型增长,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注重自主品牌建设,以提升我国地板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提高抗风险能力与自身的“议价”能力,进而增强地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制造”转型“智造”地板产业面临的挑战


“智造”与“制造”结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如何实现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于日前表示,中国“智”造不是要替代和完全否认中国制造,而必须要对自己的人口、国情,以及复杂的社会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王文看来,推行中国“智”造,要跟“世界工厂”说再见,这个说法可能过于乐观,也过于脱离目前的实际。

“中国发展智慧制造,并不是要甩掉传统制造做新‘智’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认为,要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发展智慧制造。

转型“智造”面临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压力,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欧美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制造业振兴战略,重塑新的制造业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现在有低成本优势,中国目前要素成本全面上升,面临两方面的挤压”。

地板企业向“智造”转型还面临着四大挑战:一是地板产业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智慧密集型过渡;二是地板产品生产需要与市场融合,适销对路;三是地板企业面临人力资源的创新压力;四是相关金融机构为新经济提供的服务还较为滞后。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智”造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可能没有知识的贡献。但目前为止大部分还是处于一种“智”+“造”的关系,遗憾的是由于缺少研发创新,“智”与“造”之间是中断的。

地板企业要使“智”与“造”之间更紧密,可以将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助力行业转型升级。地板企业要从制造转向“智造”,应发挥“双引擎”作用,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地板企业如何摆脱“中国制造”?


madeinchina,相信大家对这个词并不陌生,没错,他就是中国自造。起初,产品上印有中国制造的字样并不能说明什么,可是后来,中国自造就被人贴上了山寨、水货的标签。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归根结底,还是那些无良商家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而造成了这些不良风气。就连外国人都对“中国制造”产生了恐惧。

地板企业需拿出好产品

现如今,不论是什么行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地板企业目光短浅,怀有侥幸心理,认为生产劣质品可以降低制作成本,后期可以带来更大的利润,但是,这样的行为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一个失去了消费者信任的企业,再谈别的都是无济于事了。

地板企业如何摆脱“中国制造”?

地板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居产品,用材用料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地板企业必须杜绝劣质品的生产,拿出质量好的地板,不可怀有侥幸心理,踏踏实实经营不欺骗消费者,这样才会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好质量是把产品做成品牌的基石

此外,保证产品的质量对地板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好质量是企业把产品做成品牌的基石,没有好质量的产品,其他一切都是空谈,地板企业进行产品的改进,提升产品的质量,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十年如一日的做好产品的质量才能成为品牌,赢得更大的市场,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地板企业摆脱“中国制造”的方法并不难,首先,在原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要选择那些值得信任的原材料生产家;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应避免偷工减料行为的发生;最后,要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产品都是不存在质量问题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产品的质量,也只有这样,地板企业才可以获得持续发展。

同质化时代 地板企业出路何在?


今年又是一个团购年。家地板企业在制定本年度计划时,为首即是工厂团购或联合经销商的整体促销,一个季度过去,就可看见各大地板企业繁忙的促销景象,似乎业内“不促不销”已经成为一个宗旨。在这个同质化竞争时代,真的只有价格战、促销战才能挽救企业的库存了?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同质化的本质,同质化的出现说明了产品的极易复制性,以及该产品的低附加值性质。每当有新产品上市,总会接着出现一批山寨产品,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同时,又对价格机制形成了冲击,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那么地板企业的出路在何处?

在于服务和技术。首先,服务目前仍然是地板行业乃至家装行业的软肋,安装及维修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技术更不用说,地板产品的科技属性虽未完全凸显,但智能家居兴起后技术将彻底改变家居行业。其次,服务是最难复制的项目,因为服务不仅涉及技术,更与人息息相关;同样,复制一项科技专利可能性极低。因此,服务和技术是最能将地板企业引向光明之路的指明灯。

购物体验更完整购买安装一条龙服务

家装场景模拟已经不是新技术了,从贝尔独立自主开发的一款地板铺装场景体验软件HomeTouch(中文名:家特趣)中可见一斑,未来这样的体验软件甚场景更逼真更真实的科技产品会越来越多,同时支付手段也越来越便捷,购买不成问题。但技术升级之外,提前测量、配送和安装也应更主动,更系统,特别是目前消费者投诉较多的测量不精准、加收费用,配送途中物品受损,安装不细致导致的隐患或额外收费等都是企业应该去解决的问题。只有技术和人力的双支持才能令消费者得到全方位的购物体验。

产品即企业的孩子对产品进行远程监控

地板企业目前普遍是将产品销售出去,只要消费者不投诉不返修,则皆大欢喜。至于产品满意度、产品使用期变化等一概不知,这对产品的升级十分不利,更是影响了用户对企业的品牌认知度和产品的认可。这里作者提一个理论,将产品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产品)的成长状况(新旧程度)、是否健康(破损现象等)是不是家长(企业)应该关注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之前某家居企业推出每个产品的专有二维码,供消费者查询。这里作者大胆假设,除了产品身份证(二维码)外可否将产品内置感应系统,能自动报告其物理状况,或者接受远程检测。当然,目前的技术做到这点尚早,但技术做不到的人工是可以做的,比如建立产品维修小组,每个月(或季度或半年)到用户家里(提前和用户沟通好)进行评测,并对有需要用户进行有偿地板保养。

要在未来的地板市场上站住脚,既不被同质化竞争打败又不会沦为智能地板的代工厂,就得自行发力,引进并研发新技术,占领服务制高点,将产品和服务打造为业内同行难以企及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地板企业迈进“中国质造” 还缺什么?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猛,这给中国传统地板制造和零售带来的一次难得的好机会。在新的转型机会下,地板企业需要线上和线下的联动,来打造一个新的电子商务产业链的环境。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传统地板企业转型需要的四个能力。

经过12年的发展,在对淘宝的数据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了消费者和品牌商都在发生变化。

第一,市场消费变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和渗透力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新的形势下,单纯靠价廉物美,已经难以满足对商品质量和品质的诉求。中国的消费者开始去海外购买商品,不仅如此,有越来越多的线下品牌进入线上渠道。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整体升级的驱动力其实是为了迎合整个消费者群体的变化。所以,产品品质的升级是消费者的选择,作为电商平台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的变化。因此,电子商务不应该成为低价劣质的代名词,这是从消费者的角度。

第二,品牌商的变化

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更多海外品牌把生产基地迁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所以中国的消费额并没有下降,但它产生的价值慢慢会转移到别的国家,这是中国传统地板制造企业面临空心化的挑战。

制造商为了迎接转型的变化,正在进行三种方式的改变:第一种,是把工厂外迁,在广交会上,很多地板企业做代工,最大的宣传点是在东南亚有工厂,因为那边成本更低;第二种,是在浙江或者广东某些企业当中,开始投入到自动化,对机器人或者新的生产工艺做投资,这是通过新的技术投资来降低生产成本;第三种,就是中国质造,铸造自有品牌,这是更加有持续性的转型道路,因为无论是外迁到国外还是技术升级,都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永远有更好的东西可以做替代。但如果选择做自有品牌,这是最长久和最核心的,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无法替代的。所以,中国质造的升级,无论对每个地方的产业带还是对中国的消费者,以及中国的零售市场,都有深远的影响。

如何做中国质造的转型?

这是一个机会,中国质造是中国创造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来看,很多地板企业都希望能够打造中国创造,但今天中国大量的产业带既往是从代工转向自有品牌,它需要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阶段我们希望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企业,都有一个必要的准备和必要的服务。而互联网+的机会,地板企业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是设计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产品设计的相应能力,能够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在以往,很多地板企业有ODM的能力,大部分是来料加工,按照别人生产。未来,如果转向网上销售,消费者诉求变化更快,对新款式要求更高。作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很难满足线上消费人群对商品的需求。所以,设计能力是作为转型当中每个企业必须要考虑的,无论是通过外包还是通过自己组建团队,必须要有这样的能力。

第二是营销能力,电子商务或者互联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但其实它的玩法跟线下并不一样。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要做自有品牌,但按照线下渠道推进,面临很多障碍。如果要走向互联网,需要塑造的是另外一种互联网营销的能力。

第三是质量相关的加工制造能力。这是一个基础,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的时候首先有一个及格线,而这条及格线的标准是产品质量好。产品质量好是来自于我们对生产标准的把控,来自于质监单位的监督,来自于企业的自我承诺,这是一个基础。如果没有这一基础,设计和营销都是空谈。

第四是服务能力,服务能力需要很大的改变。原来做代工企业,强项是工艺、流程,但今天面对更加分散的互联网人群,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能力。

所以,设计、营销、制造再加服务,才有可能在中国质造转型上,让地板企业具有一定的战斗力,才能更好的捕捉到互联网+的机会。对中国质造转型中的地板企业所提出建议,在做转型的时候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必要的准备和投入。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地板企业践行“工匠精神”


地板“工匠精神”表现不突出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执着专一,精益求精,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企业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才能专注产品、专注事业,打造令人骄傲的品牌,永远闪耀着璀璨的辉煌。

目前,地板行业的“工匠精神”表现还不太突出。近几年,中小企业异军突起,追求快速发展,导致行业抄袭风气严重,有些企业更是追求价格至上,将质量、工艺抛至脑后,这些低端产品从设计、原材料、工艺、生产等环节都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与不严谨,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浪费国家资源,更扰乱了整个行业秩序。

将“工匠精神”贯穿发展始终

地板企业落实“工匠精神”应当从产品的开发设计源头开始重视,在产品的设计结构、用料方面下足功夫。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消费主流是“低价”,而低价必然带来“低质”,“工匠精神”难以在市场中取得更好的效益。随着消费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品质消费。

而要让“工匠精神”实现厂商共赢,首先还是要在企业层面着手改变:首先,要不断为社会提供精湛质优的产品,逐步打消国货“低质”的惯性思维,让更多人认可“中国造”;其次,在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等环节要加大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投机者无所循形。如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板企业加入“工匠精神”的行列,世界才会真正爱上“中国造”。

在信息经济时代,要想将企业做强做大,只有秉承“工匠精神”稳扎稳打,不断提升自身产品质量,精益求精,打造卓越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在长期的行业竞争中获得长久的成功。

打破地板行业三大症结 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


地板行业三大症结

“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究竟差在哪?对地板企业而言,除了技术、质量、品牌等有形因素,一些无形压力更让他们深受困扰。

首先,“流动”的工匠无法支撑“铁打”的企业。对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一些地板制造企业来说,过快的人员流动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不仅高管辞职,一线技工的离职率更无法估算。没有稳定的制造工匠,企业又如何发展壮大?

其次,“赚快钱”的理念无法打造百年老店。从社会的普遍价值观看来,盈利水平、资产规模、企业估值成为衡量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但事实上,打造百年老店需要专注和深耕;许多企业关注做大而非做精做专、将“转行”当“转型”,房地产热、互联网热、股市热让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不利于制造业健康发展。

再者,“廉价低质”形象期待得到根本改变。不少企业认为,中国制造创造了物美价廉的传奇,但粗暴山寨、抄袭模仿使中国产品背上了“廉价低质”的名声,既影响了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定位和看法,也使国内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信心不足。

树立标杆率先探索

自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现代工业文明推动着世界的发展进程。在此期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形成了各自的现代制造文明。比如,从百年前的教堂大钟、酿酒设备到今天的奔驰、宝马,“德国制造”给人以耐用、安全、精密的深刻印象。这体现出德国制造的精神文化:专注、标准、精确、完美和秩序。

对地板企业而言,其转型发展的道路前途将越来越取决于能否逐渐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积淀下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实业精髓。这座精神大厦的基石是合作精神、框架是契约精神、构造是效率观念、细节是质量意识。

这种工业文明的构建离不开标杆企业的引领。标杆企业是地板产业制造文明形成的基石和土壤——就好比美国福特和日本丰田都分别扮演过标杆企业的角色。当代地板行业,标杆企业应当率先探索和实践,提炼中国制造文明的精髓,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

德国、日本制造早期也曾受到廉价质低的困扰。对此,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的质量蜕变;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以此为鉴,我们应从国家层面牢固树立质量立国意识,以标准为先导强化质量管理,并在全社会引导树立质量诚信文化。

对地板制造企业来说,应走出以规模换成本、以成本换价格的竞争模式,树立以科技、质量、品牌为先的发展理念。我国制造企业践行制造文明,应对消费者存敬畏之心,不让低质产品流向市场;要耐得住寂寞,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此外,整个社会的消费理念也应从追求“价格低廉”转变为“高质有效”。随着中国制造告别低成本、规模化竞争以及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企业、消费者、商业营销形成的“物美价廉”的消费诉求有待转型。当前,我国一大批偏好性能、愿为高品质埋单的消费群体正在兴起,这意味着消费理念的变革、对“价廉物美”观念的部分扬弃,并很有可能把中国制造带到新层次。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